赵普现在怎么样了,赵普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洪荒既开,造物伊始,而后分工,乃有专攻,匠之初也。

匠者所凭,双手也。双手所宗,性灵也。性灵者,造物交关,得之天赋也……

夫造化者,匠人也。其有灵,匠心也。或运斤如风,或飞针走线,或抟泥成活,或勾勒描摹。心为父,手作母,山川草木,走兽飞禽,四季氤氲,百态人情,皆其子女也。子女者,受之父母,精血凝成,长成茁壮,茹苦含辛也!嗟夫,匠人手眼,岂止营国?盖追娲皇耶!

——赵普《掇珍集·造物且有灵》

8月24日,第四届中国匠人大会在成都顺利落幕。与会期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艺大咖、匠人代表聚在一起,围绕传统产业振兴与城市更新、文化滋养、活态传承、设计再造、资源链接等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

此前21日,作为匠人大会的重要线下活动,同时也是国内首个烛光市集的“掇珍市集”在成都交子大道冒着高温天气开启,通过展览、非遗体验、匠人对话、演出等方式,带领市民游客共赴一场沉浸式匠心之旅。

其间,中国匠人大会创始人赵普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赵普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或许让今天的我们对当下社会需要怎样的匠人匠心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理解。

聚焦 | 赵普 今天的我们需要怎样的匠心

什么是手艺?什么是故乡?

什么是手艺?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手工活是否就是手艺?是不是用手做的事情就是手艺?或者我们今天与匠人相关的事情,都是手艺?对,也不对。答案不明确。往往很难定义的事情却是价值非凡的。手艺是什么,匠人是什么,定义,还在路上。

所谓手艺,就是“手”和“艺”相加。这个词,最早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梓人传》,其中有“木匠”的意思。《梓人传》讲述了一个特别有本事、有头脑的木匠,准备放弃他的手艺,用头脑来组织生产。文章用这件事情来比喻如何治国理政。

刚才我说“什么是手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答案还在路上。这个答案需要我们一起去追寻。在我看来,手艺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人类文明开端有三大指标,第一是动物驯化,野生动物变成可以圈养的动物,人类有了蛋白质的来源。第二是植物培育,从大禾本到小禾本,就是稻、麦等,为人类提供了糖分。第三是陶器制造,这是水火交融的圣物。远古时期,人类用水和手把泥巴揉成团,放在火中炙烤、变硬,变成可以使用的陶器。这是人类熟练使用火、控制水和泥巴的伟大开端,这也是手艺的开端。

如今,手艺对很多匠人来说,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存在。同时,对很多并不从事手艺的人,它也是一个价值取向的原乡,也就是故乡。故乡是什么?这个故乡,不是指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而是指一种价值观念的集合体。

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需要手艺?手艺到底跟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我常说,一门手艺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何以中国”是北京正在开展的年度大展。那,究竟何以中国?我们设想一个场景,你在纽约、东京街头,当外国人问你,“中国有什么”的时候,你说中国有高楼大厦、现代科技、车水马龙?这些当然是有的,但这些不构成精神分野。一个传统的、优秀的、底蕴丰厚的大国,该如何去展现?我认为,手艺匠人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

在我的老家,安徽黄山下,有一个制墨匠人,他常说自己是一个黑人。我说,你不够黑,比挖煤的好多了。他说不一样,煤炭工人的手还可以洗干净,制墨工人的手一旦从业,一辈子难以洗净。不过别看我手黑,我心可是红的。

长城城砖也是古代手艺人的杰作。中国长城大量城砖必须写上工匠的名字,这是中国最早的质量监督体系。哪一段城墙被攻破,首先就会找城砖,一旦名字落实,责任人就跑不了。所以中国工匠责任重大。

匠人精神是图腾,是优质的文化载体,更是产业提振的灵魂,离开它,就离开了识别的标志,离开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我的先生冯骥才,很多人都读过他的文章,但可能有人不知道,他做了十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带着包括我在内的一群民间文化学者,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年奔波。老爷子今年80岁了,他对我说,中国学者够多了,你做一点商业探索,让手艺人活得好一点,那比什么都强。

掇珍市,这三个字是本次市集的名字。我们在成都繁华的交子大道办了四天市集,还做了线上小程序,这就是我做出的一个有意思的商业探索。

很多人问我,中国匠人大会是干什么的?我想了很多,最后想了一个口号——传播匠人文化、弘扬匠人精神、提振传统产业、回应伟大复兴。我们用匠人聚合,用产业提振,回答这样一个伟大的命题。

(在第四届中国匠人大会现场,赵普《手艺——回到“故乡”的一个任务》主题演讲摘录)

故事

“匠”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

提起赵普,你一定会想到这样的标签:央视名嘴、知名主持人、公益代言人……但除此以外,你是否知道,现在的赵普更重要的身份,是守护传统手工艺者、为手艺人呐喊的互联网创业者?离开央视后,赵普发起成立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创建中国匠人大会,出任中国匠人大学首任校长……他的目标是通过互联网,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让传统成为潮流。

聚焦 | 赵普 今天的我们需要怎样的匠心

“匠人匠心”

专业、专注和专一有机结合

2003年,赵普还在北京电视台工作。彼时,年轻的赵普渴望在专业领域做出一些成绩,总想多做一点,多学一点。于是,他向电视台提出,想要拍摄、制作一部关于传统工艺传承和保护的短纪录片。申请被批准后,赵普开始全身心投入《传人》的创作工作,大到节目的整体结构编排,小到每一篇文稿的撰写,他都亲力亲为,导演、制片人……身兼数职。“大家对我的定位,可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名主持人,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学术志向一直都在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领域。”

赵普为《传人》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自掏腰包为节目垫付一些经费。《传人》也没辜负他之所望,并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纪录片中,我拍摄了十几位手艺人,也近距离采访、接触到了在文化保护领域声名卓著的冯骥才先生。我因此有了便利,追随以冯先生为首的这批人物,从事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调研工作。”

2015年,赵普从央视辞职,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创业,同时开始全心投入到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研发创新的事业中去。

后来赵普用文言文写就《掇珍集》一书,聚焦传统匠人、艺术收藏家以及当代工艺传承,力图全面呈现中国当代匠人精神和匠心之美。

2017年,赵普创建了中国匠人大会。大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而第四届中国匠人大会则刚刚在成都顺利落幕。

多年来投身于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工作,赵普对“匠人”二字有着独到的见解。“‘匠’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在赵普看来,匠人和匠心,大抵可以用三个“专”字来总结,即专业、专注和专一。“这三个词语可以总结匠人和匠心。首先,专业必须要有专攻,其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注,最后,择一事从一生,我们需要推崇专一。我们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未来,不能躺在传统文化中睡觉。中国的传统工艺一定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聚焦 | 赵普 今天的我们需要怎样的匠心

“道”正则术生

通识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结合

《论语·述而》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工匠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道、德、仁、艺”,“道”正则术生。蜀锦、蜀绣、漆器、银花丝等具有悠久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度的非遗项目,虽然近年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扶持与关注,但仍然面临着传承困境。而日益受到重视的职业教育,或将成为破题的关键。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赵普意识到,要想保证中国传统工艺不消弥于历史长河,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学校的通识教育和“师傅带徒弟”两种模式必须完美结合起来。

“我个人认为,对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培育,学校的通识教育相当于打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等真正走上了工作岗位或者学习了某种具体的工艺技术,那就一定要依靠师傅带徒弟,这就是传承。必须承认,有些东西在课本里是学不到的。对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必须要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历练才可以真正理解,融入骨子里。”

回到“故乡”

以匠人匠心回应伟大复兴

赵普对于一手创办起来的“中国匠人大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坦言,匠人大会如同每天都需要浇水灌溉的小树苗,看着它一天天地强壮,是充满希望的一件事情。“我这人脸皮可以说很厚,也可以说很薄,别人如何评价我,我并不在意,这是我脸皮厚的地方。”赵普笑着说,“但别人如果指责匠人大会,我会立刻跟他急,因为这个大会举办至今,有太多人付出了心血,包括许多坚守传统手工艺几十年的大师。我维护的不是自己的脸面,而是匠人的体面。”

在匠人大会现场,赵普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在忙前忙后,奔波于论坛现场,汗水一遍遍地浸湿衣裳。在赵普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记者无意间听到本次大会准备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但当记者就此询问时,他只是淡然一笑:“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团队已经病倒三位同事了。大家还是坚守岗位,原因很简单,我们也想秉承工匠精神,为这些坚守的匠人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在新的语境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绽放新的光亮。”

匠人大会现场,在主题为《手艺——回到“故乡”的一个任务》的激情演讲中,赵普说,“传播匠人文化、弘扬匠人精神、提振传统行业、回应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匠人大会的使命,也是他的责任。

聚焦 | 赵普 今天的我们需要怎样的匠心

对话

传统文化是个富矿

愈深入,愈敬畏

赵普(以下简称赵):文化传承若没有物质证据,不但不完整,而且很脆弱。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传统手工艺在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冲击下,都呈现出衰弱态势,中国也不例外。原因当然是多样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第二,商业文明没有眷顾传统手工艺和手艺人。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华文化。但目前,中华文化在市场中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商业开发。如果有一种商业可以让传统手艺人在当下展现魅力,获得经济回报,那真是善莫大焉!市场是交互的、灵活的、流动的,传统手工艺不仅代表着传承历史,还要创新去适应市场,这样才能在时代激荡中不被淘汰,开创新局面。

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一个体系。我的工作是应对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完成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对于中国人甚至东方人,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生活哲学与商业之间关系的重构,我参与其间,这很重要。

记:您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赵:传统文化是片汪洋大海,包含着中国浩浩荡荡的文人雅韵与民间智慧,我们又有海量的物质基础做支撑,这是一个富矿,越是深入其中,越是心生敬畏。将传统文化以器物之美与商业对接,没有情怀和使命感做不了,光有情怀和使命感也做不了。唯有如履薄冰,砥砺前行。

记:据我了解,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愿意选择做传统手艺。

赵: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国潮”悄然兴起,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自由、多元,他们愿意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来选择工作,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进步。据我观察,的确有各行各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我就曾遇到过两个手艺人,他们一个曾经是医生,一个曾经是护士,都改了行,现在一个做编织,一个做瓷器,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也是手艺人新的契机和生机。

记:您怎么看待成都人的生活美学?

赵:成都绝不是休闲、舒适四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匠人大会,向大家展示成都的另外一面。成都的城市特质与中国匠人大会的内核是一体两面,我们要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滋养未来、去理解工匠精神,去诠释传统手工艺如何进行活态转化,未来的传统产业怎样提振。

记:您认为此次匠人大会与前几届相比,有哪些不同?

赵:杭州、西安、成都三座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具有江南风韵,西安是全然不同的西北风,成都则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温柔之乡。以泥塑为例,成都泥塑和西北地区彩塑、泥塑风格差别就很大,西北代表性的凤翔泥塑较粗犷,成都泥塑则较细腻。这些差异也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手工艺丰富多彩的图谱。

聚焦 | 赵普 今天的我们需要怎样的匠心

手记

“这是我第一次逛这样特别的市集,在烛光里闲逛,这些剪纸啊,竹编啊,茶具啊,在烛光里显得更可爱了!现在好多传统手工艺,我们生活中简直接触得越来越少了,能有一个地方集中展示非遗文化产品,真的太好了!”22日傍晚,穿着各色汉服的几位年轻人结伴在交子大道逛掇珍市集,各自选购了心仪的宝贝,手里拿着几朵手工珠花、穿白色汉服的小姐姐开心地和记者聊了几句。

记者碰到的成都妹子吕可馨和朋友选中了不少非遗文创产品,来自外地的张雨婷则用手机记录了川剧变脸的精彩瞬间,“没想到,逛集市还能看到这么好玩的特色表演!我平常就对传统手工艺特别感兴趣,这个集市上花样好多,简直让我大开眼界!”

作为第四届中国匠人大会的重要线下活动,首届掇珍市集举办期间,成都高温天气一直持续,但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家国风品牌商家以及众多的成都本土手艺人、非遗传承者,连续四天冒着酷暑坚守摊位,只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

市集上,众多成都元素云集,蜀锦、蜀绣、新繁棕编、成都面人、成都绳结等20余个非遗项目精彩纷呈,汉服节目演出、四川车灯、四川竹琴、川剧变脸等表演活动也吸引了很多粉丝观看。

发源于成都本土的非遗项目“东峰剪纸”第二代传承人邵雷大汗淋漓地向游客介绍传统剪纸的魅力,一遍遍地讲,不厌其烦。“每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整个团队至少要花费三个月时间,慢工出细活,每一个折痕、每一条花边,都是我们手工剪出来的。” 邵雷5岁时因兴趣爱好结缘传统剪纸,如今已拥有26年剪纸经验。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邵雷渐渐认识到,传统剪纸必须创新才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才能“活”下去。“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倡导工匠精神,我觉得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在邵雷带领下,“东峰剪纸”将中国剪纸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赋予了现代化的表达,相继创新研发出立体剪纸灯和贺卡,刷新了大众对剪纸的认知。

这是继杭州(西湖)、西安、杭州(余杭)后,中国匠人大会首次落地成都。在中国匠人大会创始人赵普看来,这是成都与“匠人文化”达成的默契与共识,不仅因为成都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更因为成都这座城市处处体现出在传承与创新中坚守的“匠心”。本届匠人大会上还首次出现了虚拟数字人“壬申”,定位是一个云计划合伙人,这个尝试也充分体现出本届大会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前瞻性。

聚焦 | 赵普 今天的我们需要怎样的匠心

(0)
上一篇 2023年3月17日 下午4:11
下一篇 2023年3月17日 下午4:16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